close

  本報記者 王燁捷《中國青年報》(2014年09月25日08版)
  去江蘇省“尋找最美新型青年農民”的投票網站上進行投票,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兒。與大多數掛以“最美”頭銜的海選不同,“最美青年農民”們的打扮、造型大多雷同,就連參評照片里的皮膚黝黑程度、微笑角度也都差不多,投票者很難分清誰是誰。
  有的人手裡捧著一盆植物,以菜園為背景照相;有的人蹲在菜地里,一手托著菜葉,一手擺個剪刀造型,哈哈地沖鏡頭笑著;還有的人乾脆直接上傳了一張藍底證件照。偶見幾個洋氣的年輕人,以各種旅游景點為背景,雙手背後,笑容燦爛。
  儘管照片質量不高,但文字力量不小。那個名叫嚴家富的農民,黑襯衣搭配白色棉麻西裝,頂著一張與襯衣差不多顏色的臉蛋,架著一副無框金邊眼鏡,站在一塊寫著“玫瑰園”的石碑旁照相,竟也獲得了69萬9千多張票,得票數高居榜首。
  他的個人介紹里寫著這樣一段話,“他辭去了南京市區那份令好多人羡慕的工作,返鄉創業。2011年在他的帶領下,石湫鎮光明村155名村民聯合組建了南京溧水美康玫瑰專業合作社,同時創建了面積350多畝的玫瑰種植基地。”
  據團江蘇省委相關部門負責人介紹,按照團中央“尋找鄉村好青年”活動的統一部署,江蘇團組織將本省主題活動具體命名為“尋找最美新型青年農民”。在江蘇,一大批像嚴家富一樣朴實卻不普通的青年農民,如今正通過參加“最美”評選,從幕後走向台前。他們的“小故事”,比那些赴美上市大佬的傳奇人生,更易讓農村裡的年輕人接受。
  上網給自己老鄉投上一票
  新沂市瓦窯鎮馬莊村村民馬佳從“新沂城市論壇”BBS上看到了“最美新型青年農民”宣傳畫。這個20多歲的青年農民出於好奇,上網搜索了一下。
  “天哪,跳出來一個我認識的人!”馬佳激動極了,他在網站看到一個名叫馬雙陽的候選對象,這個人的苗木種植基地,馬佳曾專門去學習過。他毫不猶豫地為馬雙陽投了一票,並用微信、微博轉發,“這是我們新沂老鄉,大家都來投一票。”
  馬佳的投票標準有兩條:一是自己老鄉;二是確有值得學習之處。
  “那些很高大上的典型,比如開個互聯網公司到美國上市什麼的,跟我們沒啥關係呵。”馬佳自己也在馬莊村搞了一個合作社,他專門負責把馬莊村的瓜果蔬菜賣到上海,“我自己也創業,知道創業的艱辛。”
  馬雙陽的事跡,最打動人之處,馬佳覺得,不是年銷售額800萬元、未來打算承包1萬畝土地之類的“成就”,而是他的“學習精神”。這個17歲就離開學校外出打工的農村人,在離開學校14年後,竟又回到學校學習。
  “我自己也是搞銷售的,我知道一個銷售一年有多忙,他卻能再次靜下心來充電學習,真不容易。”馬佳告訴記者,他只給馬雙陽一人投了票。
  據瞭解,江蘇省“尋找最美新型青年農民”項目由團江蘇省委發起主辦,主要投票形式為網絡投票。先由每一個村級團組織選拔“最美青年農民”,再上報至鄉鎮、縣、市、省級,每級上升均憑網絡票數“說話”。但不論能否“升級”,每一級團組織都會為本級本地“最美”者舉辦分享會,分享他們的“小故事”。
  身邊的“小故事”在青年心中埋下“返鄉”的種子
  蘇州高新區一家會計師事務所的出納員陳龍,如今有了回鄉當農民的打算。
  一個月前,他請假回到位於宿遷市泗洪縣金鎖鎮雙橋居委會的家中處理家事,恰巧被村黨支部書記撞上了。對方邀請他到鎮上參加一個“會”,具體什麼“會”也沒講清楚。那其實是由鄉鎮團委組織的“最美新型青年農民”分享會,屬於鄉鎮級小範圍分享。
  陳龍回憶,那場“會議”的形式很特別,30多個與他差不多歲數的年輕人圍坐成一圈,主題是“聊天”。那次“聊天”後,陳龍發現,身邊那些個不起眼的小老鄉,很多都已經創業當起了小老闆。
  一個名叫王正龍的大學生,令他印象深刻。“他畢業的學校比我好,理應可以在城裡找到更好的工作,但他卻回村裡創業,養水蛭。”陳龍聽說,王正龍並沒掙到什麼大錢,但他正在從事一項自己喜歡、且自我感覺前景很好的事業。“事業”一詞,打動了陳龍,“我做出納,一個月雖然能掙3000多元,但那隻是一個工作,根本談不上是一項事業。”
  陳龍也想自己乾一番事業。回家後,他和父母商量,打算從蘇州回來創業,“蘇州掙得不多,消費還高,一年也存不下什麼錢,還照顧不到家裡,感覺沒什麼意義,浪費青春。”
  那次分享會,對於陳龍而言,有著醍醐灌頂的功效。最近,他一邊在蘇州工作,一邊留意各種商業機會,他還與分享會上認識的朋友們保持聯繫、隨時咨詢,“我從2009年離開老家出來上學,感覺已經跟家鄉脫節了。現在,我想回去。”
   平時“沒啥動靜”的村級團組織有了“聲音”
  採訪中,記者發現,“最美新型青年農民”的故事大多“小得不能再小”了。然而,這些身邊的“小故事”,在青年農民群體中,反而收效不錯。
  蘇州市相城區北橋街道豐涇村團支部書記包彩霞接受記者採訪時,總覺得有些不好意思,“我們推的‘最美農村青年’都是好小好小的小事情,拿出來當典型講總有些不太好意思的。”
  包彩霞告訴記者,豐涇村的“典型”都是她從青年志願者、親戚朋友、村幹部村民那裡“道聽途說”後再上門走訪,找鄰居瞭解情況後挖掘出來的。“典型”們的事跡,真心“小”。
  一個名叫錢興康的聯防隊員,值夜班時遇到一個心臟病突發的外地人,主動送對方開車去市區的蘇大附醫院就診;一個名叫鹿雪華的女孩,大學畢業後回到村裡種植草莓,她種的“良心草莓”儘量少用農藥、除草劑等,得到村民一致好評;還有一個北橋郵電局非編製內的郵遞員,在送報紙的過程中,遇到一個女孩落水,二話沒說就下水救人。
  包彩霞說,通過這次“尋找”,農村裡的很多年輕人認識了她,也重新認識了團組織,“以前說實話,團支部在村裡沒啥動靜的,這次通過大面積的‘尋找’,總算讓村裡的年輕人聽到‘聲音’了。”
  團江蘇省委農村部副部長俞建說,近年來,江蘇團組織一直在致力於解決團的活動“最後一公里”問題,調動鄉鎮、村一級團組織活力,是工作的重中之重。“最美新型農村青年”的評選,一定程度上有效調動了村級和鎮級團組織的主觀能動性。
  他介紹,江蘇的“尋找最美新型農村青年”不會止步於“尋找”和“分享會”階段,下一步,各級團組織尋找出來的農村青年,將會被納入省級農村青年人才庫和創業項目庫中,“這些最美青年,未來還會得到團組織在創業、貸款、科研技術方面的長期有力扶持。”  (原標題:江蘇:“捧紅”那些朴實卻不普通的青年農民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fu27fujrt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